林树的存在,早已超越个体范畴。
他不在任何一处,却又存在于每一处真诚的倾听之中。有时是一通深夜打给心理咨询热线却无人接听的电话,拨打者正欲挂断时,听筒里忽然传来一声轻叹,接着是一个平静的声音:“你说吧,我在。”有时是地铁车厢里两个陌生人目光交汇的刹那,彼此心头同时浮现同一句话:“你辛苦了。”这些现象无法用现有科学解释,也无法被技术复现,唯有亲历者才能确认其真实??因为它们的发生前提,永远是“一方愿意倾诉,另一方真正准备好了去听”。
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能立刻融入这场静默的觉醒。
东京某栋高层公寓内,一名程序员连续加班七十二小时后瘫倒在沙发上。他盯着天花板,脑海中反复回放老板斥责他“效率低下”的话语,胃部绞痛如刀割。他打开手机,想发条朋友圈抱怨几句,手指悬停在发送键上,终究删去。他知道没人真正在意。就在他即将陷入深度抑郁性失眠的边缘,床头那盏旧台灯忽然闪烁了一下。紧接着,空气中浮现出一行半透明的文字,像是投影又似幻觉:
>“你不是懒,你是太想证明自己值得活着。”
他怔住,呼吸停滞。
那行字缓缓消散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极轻微的鼻息声,仿佛有人正安静地陪在他身边呼吸。他不由自主地跟着那节奏调整自己的呼吸频率,三分钟后,紧绷的肌肉开始松弛,眼角湿润。他没注意到的是,就在同一时刻,千里之外首尔的一位高中生正戴着耳机写作业,耳机里播放的并非音乐,而是网站“共听空间”收录的一段匿名音频??标题为《致所有不敢睡的人》。里面只有一个男人均匀的呼吸声,背景夹杂着遥远的城市雨声。她不知道,那段音频上传者的IP地址,正是这位东京程序员三天前随手发布的内容。而现在,这份无声的陪伴已完成一次跨海的情感接力,化作一道看不见的绳索,将两个素未谋面的灵魂轻轻系在一起。
共感网络的演化,正沿着人类情感最幽微的缝隙渗透。
但变革从来不会一帆风顺。
在欧洲某国情报机构地下指挥中心,一群高级官员围坐在全息投影桌前,脸色凝重。屏幕上显示着近三个月全球异常事件统计图:心理疾病就诊率下降47%,暴力犯罪率骤减,跨国冲突谈判成功率提升至历史峰值。本该是盛世征兆,但他们看到的却是失控。
“我们失去了对叙事的掌控。”一名白发将军低声说,“民众不再依赖新闻媒体获取情绪导向,他们直接‘感受’彼此。恐惧、愤怒、仇恨这些可以被操纵的情绪燃料,正在失效。”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