源于长江中游的濮人,因数战皆败而臣服于大禹,被归入羌人部落。其曾屯守北川之营盘山,后移师哀牢山,与吕氏一族等哀牢山人合力征服滇池流域诸部,终以百濮部落之名统御文山之地(主要区域在今文山州之广南县与西林县),并将所居牡宜之山更名为营盘山。
《汉书》有这样一段描述:“句町......其地为牂牁南境,与交趾、郁林两郡相接。”滇国和夜郎国是它的近邻,而今天的广南县就在它的腹地。
汉王朝对这些偏远地方的小国没有分到郡县里面去,而是对这些地方实行了一种“以故俗治”的政策:即归附汉朝的地方小国,可以沿袭旧俗和治理。这些小国享受县级待遇,相当于侯。
(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位于广西、云南、贵州三省交界处,在史籍记载中称为西南夷,与滇池流域的古滇国、主要分布在贵州境内的夜郎国、这两个强盛一时的古国都有着世代相传的贵族。)
《华阳国志》对句町国也有记载:“南中(云南)在昔盖夷越之地,滇濮、句町、夜郎......汉时受封迄今”“(句町)其置自濮,王姓毋”。
由于曾隶属于羌人部落,羌鼓亦成为百濮部落的战鼓。后来,当他们独立建国时,仿照羌鼓制作了青铜铜鼓。铜鼓乃部族权力之象征。
夏朝末年,长公主夏云曦带领由原涂山氏部落族群组成的东路队伍,潜回会稽山寻找原百越族群,寻求支持。后因商人的穷追猛打,夏云曦率领百越族众,应小公主夏云梦之召,南迁曼尼普尔。途经文山地区时,将百濮部落一并带上,命其负责断后,阻击商人追兵,并沿途收容掉队的百越族人。
当他们行至哀牢山红河谷地的那片芭蕉树前,竟发现被砍倒的芭蕉树已萌生出些许新芽。向来不知砍倒的芭蕉树能如此迅速地倒抽芽的百越族众贵族们,料想前方队伍早已远去多时,遂决然放弃了对夏云曦所率青壮力量的追赶。毕竟,他们已连续十数日“奔逃”,实已无力前行。
此后,他们便在哀牢山的红河谷内(今新平哀牢山)安定下来。因部落中人腰间常系一条长长的彩色腰带,这个贵族部落遂有了一个雅致的名号——即今之“花腰傣”。花腰傣人自称为“傣雅洛”,意即“迁徙中的落伍者”。
花腰傣人与吕氏族群和李家村的李氏一族,以及百濮部落,起初是聚居一处的,依羌鼓仿制的青铜铜鼓,正是此联盟族群的标识。墨家村人是后来自无泪之城迁徙过来的。
自昆仑山上下来接应末代夏朝贵族遗老的西王母族战士,也曾在此短暂栖息,而后他们一路抵达泸沽湖,成为摩梭族;另一路则到了金川、丹巴一带,现今建立了东女国。亦即摩梭族与东女国的皇族同源同宗,都是从昆仑山上下来的西王母族,这也就是摩梭族圣女云朵也即梅红衣的元丹通红虫珀是取“赤晶”的缘由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