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宫课题组的日常工作渐入佳境。
陈墨白将自已独特的“触灵”感知与日益精进的科学知识不断融合印证,进步神速。他在课题组中的地位也悄然发生变化,从最初被审视的“特聘顾问”,逐渐成为了几位老专家遇到疑难杂症时,都愿意听听意见的“陈老师”。
这日,课题组接收了一批新从库房调拨过来待修复和研究的青铜器。这批器物据说原是清宫旧藏,来源清晰,传承有序,多为祭祀用礼器,级别很高。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开箱,一件件锈迹斑斑、却透着历史沉甸甸分量的青铜器被取出,放置在铺着软垫的工作台上。
课题组众人都围拢过来,兴奋地观摩讨论。对于研究古代金属工艺而言,这种未经现代人为处理、保存相对原始状态的宫廷旧藏,无疑是极其珍贵的研究样本。
陈墨白也在一旁仔细观看。这些青铜器造型古朴,纹饰精美,虽然锈蚀严重,但那股属于宫廷重器的雍容华贵和岁月沉淀的醇厚气息,是民间流传器物难以比拟的。他默默运转感知,大致扫过,反馈回来的多是绵长而纯正的古老信息,与它们的身份相符。
然而,当他的目光落在一件看似不起眼的青铜爵上时,眉头却几不可察地微微皱了一下。
这件爵造型是典型的商周样式,双柱较高,卵形腹,三棱锥足,通体覆盖着不均匀的墨绿色和红褐色锈迹,看起来并无特别之处。但不知为何,陈墨白总觉得它散发出的“气息”与其他器物有些微妙的差异,那是一种……过于“统一”的陈旧感,缺乏自然形成的层次和灵动。
“小陈,来看看这件爵。”负责带队清理的孙教授恰好招呼他,“这件爵的锈色有些特别,尤其是腹部这片区域,颜色深沉得有些不自然,你手感敏锐,来看看是怎么回事。”
陈墨白收敛心神,戴上手套,上前小心地捧起那件青铜爵。入手沉甸甸,冰凉刺骨。
他先是凭借肉眼和放大镜仔细观察那片颜色特别深沉的锈迹区域。锈层很厚,颜色深暗,几乎看不出金属底子,与周围区域的锈色过渡略显生硬。
“表面看,像是某种特殊的矿化锈,或者被某种污染物长期侵蚀所致。”陈墨白给出一个初步的常规判断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