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们要做的,不是复制一件真品,而是制造一个完美的‘诱饵’。要让对方一看就知道,这标记是真的,但这件器物本身,可能就是他们当年遗落的、或者没处理干净的‘样板’之一!”林清瑶的思路也跟了上来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对!让他们疑神疑鬼,既怕是真的漏网之鱼牵扯出旧案,又怕是竞争对手做的局,但无论如何,他们都必须来看一看,来确认!”陈墨白越说越兴奋,“只要他们动了,来接触了,就必然会留下痕迹!到时候,就看是他们的狐狸尾巴藏得好,还是咱们的网撒得巧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大胆而精细的计划,在两人的讨论中逐渐成型。

        1.伪造诱饵:选择一件造型相对简单、易于仿制的青铜器(比如一件小型的青铜觯或爵),由陈墨白凭借其对“山鬼”标记的深刻记忆和手感,亲自监督或参与仿制那个关键的暗记,务必做到形神兼备。器物本身可以做旧,但不必追求顶级高仿,甚至可以故意留下些模棱两可的破绽,增加故事的真实性(老藏家不懂行,保存不当)。

        2.编制故事:精心设计老藏家的身份、背景、家族历史,以及与那件“青铜器”的关联故事。细节要丰富,经得起推敲,甚至要准备好一些“老照片”、“旧书信”之类的辅助“证据”。

        3.搭建舞台:选择一个合适的私人交流场合。不能是公开拍卖会,太过招摇。最好是一个小范围的、门槛较高的私人藏家交流会或鉴赏会,便于控制人员,也符合“老藏家”低调处理家产的人设。

        4.传递消息:由金三钱“无意”间得知某位老友(由他们信任的人扮演)要去参加这个交流会,并“偶然”提及这位老藏家和那件带奇怪标记的青铜器,表示好奇和些许担忧。消息会像击鼓传花一样,通过精心设计的渠道,最终精准地落入“翰墨雅集”的耳朵里。

        5.静观其变:派出眼线(可能是机灵的小泉,或者其他可靠的朋友)在交流会上暗中观察,记录下所有对那件“青铜器”表现出异常兴趣的人。同时,陈墨白和林清瑶也会以其他身份在场,近距离观察和感知。

        6.收网取证:一旦确认“鱼”已上钩,并试图接触或调查“老藏家”(由另一位可靠之人扮演),即可启动后续计划,或与上级部门配合,进行跟踪、监听、乃至最终收网。

        计划很美好,但风险也同样存在。任何一个环节出错,都可能前功尽弃,甚至暴露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