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您是说……通过他?”陈墨白问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嗯。”金三钱点点头,“这老胡头,跟‘翰墨雅集’里头某个有点小权、又急着想往上爬的部门经理,好像沾点远亲。平时没少拍人家马屁,指望着捞点好处。咱们这消息,就得让他‘无意中’听去,再让他抢功似的、屁颠屁颠地递到他那远亲跟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计划的核心确定了,接下来的细节推演更是让陈墨白和林清瑶大开眼界。

        金三钱就像个运筹帷幄的老导演,对每一个环节、每一个人物的性格、甚至每一句可能说的话都进行了预演和雕琢。

        消息源不能是金三钱自己,那样目标太大。他选定了一个常来他这儿淘换旧书、在文化单位工作的老主顾老周。由金三钱在某次老周来闲聊时,“偶然”提起一位多年不见的、津门来的老友(其实是金三钱安排的“演员甲”)前几日来京,喝酒时愁眉苦脸地说起家里一位远房叔伯(老藏家)老宅动迁,翻出件带古怪鬼脸记号的老铜器,怕是惹了什么忌讳,想出手又不敢声张,托他打听靠谱的门路。“演员甲”自然表示一筹莫展,只当是奇闻轶事说给金三钱听。

        第64章暗香浮动

        老周这人没啥坏心,但有个文化人爱刨根问底、传播“秘闻”的通病。他听到这种带点神秘色彩的轶事,定然感兴趣,会追问细节。金三钱则半推半就,透露一点,隐瞒一点,关键处语焉不详,反而更能勾起对方的好奇心和传播欲。

        果然,几天后,在一场圈内小型的书画鉴赏沙龙上(金三钱甚至算准了老周一定会参加这个沙龙),老周在与几位朋友闲聊时,自然而然地就把这桩“津门老宅动迁出土带记号青铜器”的奇闻,当作了谈资说了出来。他说的版本,已经带上了他自己的理解和润色,反而显得更加真实自然。

        说者“无心”,听者有意。

        当时在场的人中,恰好就有金三钱预料中的那位,津门来的古玩贩子老崔。老崔业务范围广泛,三教九流都认识些,跟那爱传话的胡老头是酒肉朋友。他听到这消息,耳朵立刻就竖起来了,尤其是“古怪鬼脸记号”这几个字,让他本能觉得可能有点价值。

        沙龙结束后,老崔立马找了个由头,请胡老头下馆子喝酒。几杯酒下肚,老崔装作不经意间提起在北京听到的这桩趣闻,问胡老头在津门混了这么多年,听没听说过类似带鬼脸记号的老铜器。

        胡老头一听,酒意上头,又好面子,立刻拍着胸脯说这事儿包他身上打听,仿佛津门古玩界没他不知道的事。其实他心里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自己在“翰墨雅集”的那个远房外甥经理——孙茂才手下一个小管事。他觉得这是个巴结讨好、显示自己人脉价值的好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