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清瑶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,但还是仔细看了看那枚崇祯通宝,从专业角度分析:“看铜质和铸工,确实符合明末私铸钱的特征。那个时候政局动荡,经济崩溃,私铸成风。你这‘情绪感知’,居然能和实物鉴定对应上?”
“岂止是对应!”陈墨白兴奋起来,仿佛发现了新大陆,“官铸的钱,感觉就像……像正规军,纪律严明,哪怕打了败仗(比如那枚熙宁重宝),底子里的规矩还在。而私铸的,就像土匪流寇,乱七八糟,心里发虚,只想着捞一票就跑!”
这个比喻粗俗却形象,把林清瑶逗笑了。
接下来的时间,陈墨白彻底沉浸在了这种“情绪辨别”的练习中。他不断地触摸不同的钱币,仔细品味、区分着那细微的情绪差别。
一枚温润如玉的“汉五铢”,感受到的是古朴、厚重与沧桑,历经数百年流通,沉淀了无数故事,情绪反而内敛平和。
一枚崭新的“袁大头”,则带着机器冲压特有的冰冷、规整和一丝近代工业的效率感,情绪色彩很淡,更像是一件纯粹的工业产品。
一枚边缘被剪了一圈的“劣钱”(古代被剪边窃铜的坏钱),则清晰地传递出被破坏、被欺侮的委屈和不甘。
他甚至能大致区分出不同持有者留下的情绪印记:一枚油光锃亮的“康熙通宝”,似乎被某个富商长期摩挲盘玩,充满了计算和满足;而另一枚磨损严重、甚至带着一道细微砍痕的“刀币”,则萦绕着一名士兵的紧张、恐惧与思乡之情……
各种情绪,喜悦、悲伤、恐惧、愤怒、贪婪、满足、绝望……通过指尖这支特殊的“画笔”,在他心中渲染出一幅幅模糊却真切的情感画卷。
他不再是被动地承受信息洪流,而是开始尝试主动地去分辨、去归类、去理解。
这个过程同样耗费心神,但比起之前那种野蛮粗暴的信息冲击,要可控得多。他就像是一个刚刚学会分辨音符的乐师,虽然还不能演奏复杂的乐章,但已经能从嘈杂的声音中捕捉到基本的旋律和节奏了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