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金波道:“只要你继续写就行。我的要求不高,不少於10万字,今年能给我就好——当然越早越好。其中最好多几篇没公开发表过的作品。”
张cHa0想了想,认为难度不大,就答应了下来,并且问了陆金波能开出什麽条件。
陆金波早就想好了,道:“这本书肯定b不了《少年如你》,不过畅销应该没问题。这样吧,书里的未发表内容达到30%,我给你11%的版税;达到50%,13%;超过70%,15%。你看怎麽样?”
张cHa0默默算了算,觉得可以接受,就说了声“好”,与陆金波握了握手,初步的口头协定就算达成了。
陆金波感慨道:“我当年顶着‘李寻欢’的名头呼风唤雨的时候,以为自己是最年轻的,把网络文学、网络舆论玩得最明白的人,今天见到了你的C作,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老了。”
张cHa0笑了笑,没有接话,而是说:“我要回去上晚自习了,再见。”说罢转身离开,身影很快消融在夜sE里。
陆金波点起一支菸,一边cH0U着,抬头看了看小会议室人影交错的窗户,又摇了摇头,慢慢走出了三中的校园。
张cHa0对陆金波的态度很复杂。
首先陆金波那份报价自然是所有出版社里经济回报最高的——以达成100万册销量计算,陆金波的方案b花城社的方案,能让张cHa0多拿150万。
张cHa0几次在呗榕文化和花城社中摇摆,毕竟150万在2004年,无论如何都算得上一笔钜款,即使在燕京,也可以买上两三套二环的商品房了,或者是一个破点、小点的四合院。
但是作为出版商的陆金波,过分热衷於商业化包装、炒作,以压榨作者的文学信誉来追求短平快的市场收益,同样也备受人诟病,也是最让张cHa0顾虑的一点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