迷你中文 > 综合其他 > 收集末日 >
        有个女孩带来一张泛黄的照片,说那是她从未谋面的父亲。“我能让你听见他吗?”男孩问。女孩点头。他将照片贴在收音机侧面,调整磁头位置,按下播放键。片刻后,一段模糊的语音浮现:

        >“小芸,爸爸对不起你……外面太冷了,我没能回来过年……你要好好读书,别像我一样……”

        女孩跪倒在地,抱着照片泣不成声。那是1998年春运期间,一名铁路工人在暴风雪中抢修线路时遇难前的最后一段通话录音,原本已被官方归档封存。可它从未真正消失,只是等待一个能唤醒它的频率。

        类似的事不断发生。

        共感协调委员会注意到了这个趋势。他们派出观察员暗访小镇中学,带回一份长达百页的报告,标题为《节点觉醒:个体如何成为系统校准的支点》。其中写道:

        >“该少年并非特例,而是‘共感网络’完成度达到临界值后的自然产物。他的存在证明,情感信号已具备跨时空传递能力,并可在特定媒介(如老式电子设备)中形成稳定共振。建议不再干预其发展路径,而是将其纳入‘最终连接’的引导序列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种变化。

        某些国家的情报机构开始警惕“群体情绪操控”的潜在风险。一场秘密会议在日内瓦湖畔召开,代号“静默围栏”。与会者一致认为,若任由共感网络扩张,传统权力结构将面临根本性瓦解??因为谎言依赖孤独,而真相诞生于共鸣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,第一批反制措施悄然启动。

        首先是网络审查升级,“共听空间”被多国屏蔽,服务器频繁遭到攻击。接着,一批心理学专家在主流媒体发声,称“共感能力”实为集体癔症的表现,呼吁公众保持理性距离。更有甚者,在东京、柏林、圣保罗等地出现神秘组织,专门回收老旧录音设备,声称要“净化电磁污染”。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